- Fischbacher U, Föllmi-Heusi F.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 2013, 11(3): 525-547.
这篇文献采用开创性的实验设计,横向检验了已有文献的对于诚实和欺骗行为的不同解释,同时提出“伪装欺骗”的新动机
实验综述
经典假设:人是高超的利益计算动物
- 人提供虚假信息实现效用最大化 George Akerlof's (1970)旧车市场和柠檬市场
- 如果利益高到足以在被发现时承担惩罚风险,一个人总是会撒谎 (Lewicki 1984).
- 诚实行为的证据 in tax compliance, in labor market, in lab
- 税收遵从(tax compliance)的结果发现遵从度高于传统模型预测(Andreoni, Erard, and Feinstein 1998;Torgler 2002).
- 诚实行为的证据(in labor market) (Evans III et al. 2001; Nagin et al. 2002; Schweitzer, Ordó˜ nez and Douma2004; Grover and Hui 2005)
- 透露违背个人利益的私人信息(Gneezy 2005; Hurkens and Kartik 2009) ,
- 即使成本高昂也遵守承诺(Charness and Dufwenberg 2006; S´anchez-Pag´es and Vorsatz 2007; Vanberg 2008)
- 实验证据表明
- 人们关心自己的收入
- 还关心社会形象维护(我要让他们认为我是一个诚实、不贪婪的人)
- 人们试图掩盖他们的谎言 lies in disguise
解释思路
- 诚实偏好
- 人会保持诚实,如果会干涉他人利益的时候存在preferrence使得序数效用(诚实1st,欺骗2nd)
- “道德伪善”
- 假装道德,但事实相反
- (Batson et al. 1997, 1999, especiallyp. 535; Schweitzer and Hsee 2002; Tenbrunsel and Messick 2004; Dana, Weber, andKuang 2007).
- 研究问题:说谎的行为模式和内在动机
- 诚实行为,完全说谎行为,不完全说谎行为
- 找出影响说谎和诚实的潜在动机和情境因素
- 加深我们对说谎行为的理解,评估特定人群中说谎行为的分布
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思路
- “附加实验”的形式
- 和其他实验组织者合作
- 被试在其他实验结束后告知有新的实验
- 被试可以重复实验
- 鼓励“欺骗”
- 让被试非监察汇报投资点数,点数决定收益
- 抛骰子不止一次,但只为第一次支付,后续抛出的数字是为了使得自我欺骗更容易
- 让被试觉得“亏了”
- 抛到6没有最高收益
- 同样的重复任务(都是抛骰子),被试之间收益不同
实验步骤
- 参与者被要求掷骰子并记住掷出的数字
- 强调回报规则——只有第一次投掷与回报相关
- 要求掷骰子≥1次,声称为了检查骰子是否公平
- 在一个指令屏幕上报告数字和结果
Control Treatment
-
(a) Baseline
- 收益矩阵:汇报(1,2,3,4,5,6)→ 收益(1,2,3,4,5,0)
-
(b) High-stake session(×3)
- 说谎是否取决于风险?
- 汇报(1,2,3, 4 , 5 , 6)→ 收益(3,6,9,12,15,0)
- 说谎和人面对的收益有关,撒谎的经济回报和道德成本都可能增加,那么结果呢?
-
(c) 4.9 sessions
- 收益矩阵:汇报(1,2,3,4,5,6)→ 收益(1,2,3,4.9,5,0)
- 根据收入决定论将预测样本中汇报4,5的频率接近
-
(d) External Session : 外部性**(d) External Session**
- 谎言影响其他主体的收益,谎言将减少(Gneezy,2005)
- 收益分布同基准实验,收入分配方式类似独裁者实验
- 分为三组(各⅓)
-
(e) Duoble anonymous Session: 双重匿名实验局
- 参考 Mazar, Amir, and Ariely (2008)
- 基准实验只保证研究者不知道被试的真实投资结果,但是依然可以根据他的汇报更新对被试的信念,这可能有影响
- 受试者收到一个骰子,可以从实验者那里得到一个信封,每个信封里有五枚价值1瑞士法郎的硬币(真币)和第二个空信封
- 参与者被要求投骰子,从信封中取出自己的实验报酬,然后将剩余的硬币放入备用信封中
- 双重匿名局
- 基准局
- 受试者将密封信封放在实验室的办公桌上
- 在基准实验下,实验者可以通过收集信封,并将报告的数字与实验后的数据相匹配
- 双重匿名程序使我们尽可能明显地没有机会在个人层面上追溯任何决定,由于无法通过稍后检查姓名来控制重复参与,因此从一开始就将参加本实验的任何前参与者排除在招募程序之外
-
(f) No die session: 无骰子
- 人们是出于诚实的动机汇报的5吗?
- 取消骰子汇报, 变成直接选择数字汇报
- 后面会有一份有偿问卷
- 因为没有骰子,根本没有诚实(汇报真实的骰子结果)的动机去超额汇报数字5
Repetition
- 说谎行为如何在习惯或日常生活中演变的?
- 附加实验的设计天生就能已有重复参与实验的被试
- 手动查找参与者的参与次数
- 通过比较实验经历的丰富程度考察欺骗行为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