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Over the last decade, a massive body of research has been devoted to uncovering human dishonesty. In the present paper, we review more than a hundred papers from this literature and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by first listing the existing theoretical frameworks, and then covering the common empirical approaches, synthesizing the demographic and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ose who cheat, identifying the behavioural mechanisms found that affect dishonesty and finally we finish by discussing how the empirical evidence fit theory. Overall, the review concludes that many people behave dishonestly, but also that it is a highly malleable behavior sensitive to elements such as decision contexts, behaviour of others, state of mind and depletion. The review can be used as an overview of the dishonesty literature or as a guide or work of reference for selected topics of interest.
过去十年中,大量研究致力于揭露人类的不诚实。本文通过回顾一百多篇论文,首先列出现有理论框架,然后介绍常见的实证方法,综合欺骗者的人口特征和个体特征,确定影响不诚实的机制,最后我们讨论了实证证据如何契合理论。
总的结论是,许多人不诚实地行事,但欺骗是高度可塑性的行为,对诸如决策环境、他人行为、精神状态和消耗(depletion)等因素敏感。
本文可作为对不诚实的文献综述,或作为对所选感兴趣主题的指导或工作参考。
文献综述
论文选择遵循三方面限制
- 只关注个体欺骗,没有考虑群体欺骗
- 研究反映社会互动或他人的存在,但关键是欺骗的选择和决定是个人层面的
- 只限于小范围欺骗
- 论文必须要有实验设计
文献综述结构
本文的组织结构如下:
- Section 2:关于人们为什么作弊的理论
- Section 3:量化研究不诚实的实验设计
- Section 4:欺骗者的人口统计学和个人特征
- Section 5:影响不诚实的机制
- Section 6:促进和抑制诚实的方法
- Section 7:与文献中设涉及理论相关的实证发现
- Section 8:总结

Theory: Why Do We Lie?
六种主要的理论解释人们从事不道德行为,已经在研究中确定潜在驱动因素
An Economic Model of Crime and Dishonesty
- 经济学家Gary Becker(1968)把不诚实行为引入基于预期效用理论的理性经济理论框架
- 人在欺骗的时候衡量$\{预期效用-预期成本\}$,只有说谎的预期效用超过预期成本时才会有欺骗
- 但是最近的证据表明,人们即使没有成本还是不会说谎
- 评价:外部成本收益核算框架
Moral Balance Model
- 心理学家Nisan (1991)认为人们的行为是为过去好行为和坏行为寻找道德平衡(moral balance)的结果
- 他认为道德认同(moral identity)对人很重要,因此道德行为的选择不仅仅局限于成本收益观点
- 人们将当前道德状态(基于他们在给定时间内所从事的活动)与个人标准(或下限)进行比较,个人标准(或下限)在行为选择时不会逾越
- 人们不总是追求理想的道德,而是遵循有限的道德,其允许行为偏离个人标准上认定道德正确的行为,只要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整体的平衡
- Nisan(1991)还认为这种平衡的身份是由自私自利的行为和道德顺从的行为组成的,如果一个人最近做了好事,他们可能会选择自私自利,而不是再次成为道德的人,因为这样更可能保持平衡状态。
- 评价:这一理论没有预测个人将如何或应该如何行动,它只是说明行为是个人道德平衡的产物。
Self-Concept Maintenance Theory
- Mazar et al. (2008)认为引导人们选择的是自我概念(Self-Concept)和身份(Identity)
- 如果人们的不诚实行为能不更新自我概念,以至于积极诚实的自我形象不被破坏,人就会选择不诚实
- 这种现象通常预测欺骗行为总是部分(Partial Lying)的,即使存在更高经济收益的选择
- 为了测试自我概念更新是否发生在不诚实的行为之后,作者要求人们评估他们在一个杜绝欺骗但是类似的任务中表现会如何,以及与前一天相比,他们觉得自己现在有多道德
- 结果显示人们降低在相似的纯道德环境下的表现预期,这表明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诚实行为
- 但他们感觉和前一天一样道德和良好,说明他们没有更新自我形象(Updating Self-Concept)
- 评价:与道德平衡模型一样,理论假设人们只在有限范围内不诚实(即不超过某些道德界限),并且行为选择越具有解释弹性(categorization),就越容易合理化个人行为,从而促进欺骗
Self-Serving Justifications
- 个体存在内在过程(internal process)为不诚实行为采取辩护策略(Self-Serving Justifications)
- 可能出现在不道德行为的前面和后面(Pre-violation Justifications & Post-violation Justifications)
- 违反前辩护(Pre-violation Justifications)
- 允许在不威胁道德自我(moral self)的前提下,提前原谅特定行为
- 违反后辩护(Post-violation Justifications)
- 通过减轻欺骗行为带来的不适或失调来补偿对道德自我(moral self)的威胁(Shalvi et al,2015)
- Shalvi(2012)甚至声称如果人们没有正当理由自我辩护,他们就会保持诚实
Moral Disengagement
- 道德脱离(Moral Disengagement)的策略
- 顺着Nisan(1991)的Moral Balance Model 和 有限道德观点(limited morality thesis),Shuet al.(2011)研究人们如何在不内疚的情况下做出偏离道德正确的行为。他们认为不诚实行为(包括假想的和实际的)会使得个人经受更多的道德脱离(Moral Disengagement)
- 道德脱离(Moral Disengagement)意味着人们能从自己施加给他人的道德标准中解放出来(Nisan的limited morality)
- 这种策略使犯下不道德行为更加容易,并减少可能经历的(认知)失调(dissonance)。
- 有限的适用范围!
- 作者认为道德脱离(Moral Disengagement)不适用于欺骗者自己的诚实行为和他人的不诚实行为,仅适用于欺骗者的不当行为。
Bounded Ethicality and Ethical Blindness
- 尽管许多人意识到道德规范,故意违反规范,但另一种可能性是人们的注意(Awareness)是有限的(Chugh等,2005)
- 有限道德(bounded ethicality)理论认为有些人不能意识到(unaware of)道德规范,因此不自觉地欺骗
- 这些人不了解规范,或者根本不反思自己的行为,即使这违背了他们的道德准则(Bazerman&Moore,2012)
- 在不知道的情况下,这些人没有任何担忧或失调
- Gino et al. (2010a)研究了出于道德动机的盲目行为作为一种促进不道德行为的决策策略
- 具体而言,人们在处理符合自身利益的信息时,通常会忽略不道德的行为
Method: How Do We Study Dishonesty?